迟楠,复旦大学通信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6年7月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4月于北京邮电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在丹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担任博士后,被聘为助理教授。英国University of Bristol 担任副研究员。
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2007年度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上海市曙光学者,日本大川情报基金获得者,2009年上海市浦江人才,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美国光学学会OSA Fellow [2] ,中国电子学会女科学家俱乐部轮值主席。 [3]
现为中国光学学会纤维与集成光学专委会常委委员,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速调制光传输机制与技术、光与无线融合网络和光电子集成器件。在可见光通信研究方面,迟楠教授研制了国内首个高速实时可见光通信系统样机,在第15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并获得创新奖。
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速调制光传输机制与技术、光与无线融合网络和光电子集成器件。 [4]
作为主研人员先后参与了三个欧盟IST重大项目,分别为:1)STOLAS:研究课题是正交调制方式光标记交换;2)LASAGNE:研究基于MZI-SOA 的标记交换和信头识别;3)MUFINS:研究MZI-SOA 的设计、工艺制造与全光信息处理应用。
取得了多项首创性成果如:1)首次实现了40Gb/s
RZ-DPSK /IM 光标记传输链路;2)首次实现了IM/FSK光标记方式的多跳传输和完整的网络节点功能等等。
在可见光通信研究方面,迟楠教授研制了国内首个高速实时可见光通信系统样机,在第15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出并获得创新奖,为可见光通信这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由复旦大学通信科学与工程系的教授迟楠研究的可见光通信已经应用到各大领域,如智能机器人巡检、宇航员航天,水下通信,核电站、重大工程设施、安全保密通信等各方面。复旦大学制作的水下可见光音频通信样机可以实现地面公里级音频传输,水下数十米音频传输,整机设计耐水深100米。